2019年4月8日晚,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科创部与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讲座暨读书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心理中心“问卿何处来”系列活动之一。
“问卿何处来”系列活动,着眼于原生家庭,旨在带领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的方式认识原生家庭。此次讲座以及读书沙龙活动以书籍《我的父亲是Loser》为依托,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心理师,即书籍作者乔淼老师的带领下,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对个人成长故事进行分享与交流,帮助同学们回溯自己原生家庭的喜乐与创伤,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讲座
“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讲座在理科教学楼303室进行,200余名北大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乔淼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故事分享与知识交流会,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1 乔老师开场自我介绍
乔老师以自己人生前三十年的成长故事作为导引,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原生家庭”。一般认为,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可归因于父母在家庭拥有绝对权威,对孩子身体、心灵造成的暴力与打击。而在讲座中,乔老师提出孩子从原生家庭处受到的创伤不应完全归咎于父母。他从个体(家庭、学校、同伴)、微观系统(个体的交互)、中观系统(政策、传媒、经济、社会)和宏观系统(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这些创伤形成的原因,从小环境到大环境,分析父母甚至祖辈的成长历程,以理解上述几个维度在长辈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影响,以及这种种影响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由此,乔老师认为,如果我们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应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反思、识别这些不利的影响,给自己“消毒”。
图2 乔老师进行讲解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乔老师具体指出了如何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他讲到:我们可以首先思考父母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对父母的影响,再分析、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来自父母的影响。乔老师在讲座中给出了一张维度表(下表),建议同学们参考维度表来反思自己。从反思当中,认识自己能在哪里做一点点改变。并且,乔老师认为我们应在有伤害性的父母面前建立“消极自由”:一、经济独立;二、个人边界(不要让父母的批判和指责轻易地把自己带走);三、自主决策。让自己成为“精神上的成年人”,是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的关键要素。
讲座尾声,乔淼老师以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作为结尾,勉励同学们:“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顺从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洁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向乔老师提问,其中有两位幸运者获得了由心理中心准备的赠品——乔淼老师的原创书籍《我的父亲是Loser》。
图3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读书沙龙
讲座结束后,在元培学院(俄文楼)三层原创空间,乔淼老师带领了读书沙龙活动,此次沙龙共15人参与。沙龙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从《我的父亲是Loser》中的内容出发,结合自身的一些疑问或经历,向乔老师提出问题,与在场同学互动交流。
图4 沙龙上相互交流
有同学提问,乔老师有很高的英语水平(GER考试培训教师),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国际马伽术个人防卫技术教官,这些技能是不是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有关?乔老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拥有的一些东西,都可以从过去的一些经历中找到影子。曾经的经历成就现在的自己,现在来看,曾经经历的也未必全是坏事。”
在沙龙中,交流话题也不局限于“原生家庭”。一些同学求助,“原生家庭”在自己的性格情绪方面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应当如何处理自己糟糕的情绪?乔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可以先和自己的情绪一起“呆一会儿”,情绪产生-消失的过程一般呈现“倒U型曲线”,把情绪“放在自己旁边”,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当情绪走过了顶点,再找合适的途径发泄出来,对自己和对周围的人都是好事,既控制住了情绪,也让情绪得到了合适的宣泄。
本次活动持续70分钟,同学们意犹未尽。活动最后,由心理中心助理代表大家赠送乔淼老师一套中心自主设计的心理科普卡片,对乔老师表示感谢。
图5 沙龙活动合影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