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下午,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学术科创部与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的“与‘美食’好好相处”讲座在第二教学楼207教室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婍老师。
讲座伊始,张老师以其亲身经历引入主题——张老师本人享受美食,但偶尔会对食物产生不合适的、却难以抑制的冲动:在不饿的情况下迫切想吃东西;想吃不健康的食物等。这唤起了大家的共鸣——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美食(欲望)与健康之间保持平衡。人们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吃下大量食物抚慰自己,之后却被难以排解的罪恶感淹没。张老师点到,上述情况实际上是人们进行的“情绪化饮食”,面对这些,人们需要关注的不是摄入的热量,而是“情绪化饮食”背后那些让人难以纾解的情绪。
张老师介绍到,每个人都会有两种饥饿状态:生理饥饿和情绪饥饿。她着重强调,情绪饥饿是一种突然产生的面对特定食物的偏好,是在非生理饥饿的情境下被人所感受到的迫切的需要。这样的状态伴随着不安的情绪,通常导致人们自动、无意识地进食,进食不会随着生理上的饱腹感停止。这样的进食过后人们会产生浓重的内疚感。情绪饥饿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清楚了解自己的状态,意识到这是情绪饥饿而非生理饥饿,并积极地处理情绪问题。
对于如何处理情绪化饮食,张老师向听众们介绍了七个步骤。
第一步,管理情绪。抗拒负面情绪会适得其反,理解它、接纳它、直面它、并处理它,才能得知生活里存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
第二步,驾驭欲望。学会与欲望共处,阻塞自我大脑中行为和欲望的连接通道,或主动转移注意力。
第三步,跳出思维的陷阱。大脑有两个特性:一定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永远追求更多、更好。这样的规律并不一定于人有益,破除思维的假象,才能了解真实的自己。
第四步,练习痛苦耐受。面对无法避免的痛苦,尝试彻底地感受它。
第五步,增进自我关怀。对自己好一些,有时,我们苛责的人只有自己。
第六步,提升自我价值。时常罗列自我看重的事物:成就,身材,家庭,健康……比较其各自的权重,为自我行为寻求目标。
第七步,坚持到底。每个人对自己的需求都很明确实,只是偏向于选择轻松放纵的道路。时常反思自我看重的价值,坚守自己的选择。
作为总结,张老师告诉大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一种有觉察的、明确自我选择的方式来积极应对饮食与其背后的情绪。张老师回答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时提醒大家,当自身饮食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时,需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最后,张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带有自我选择的去处理问题,是最恰当的决策方式”。
张婍老师讲述“与‘美食’好好相处”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供稿